犯罪地圖一窺經濟水平下無形的族群隔離


錢美臻 洛衫磯報道

許多新移民在初到美國時,都曾聽過美國居住的社區分為”富人區”和”窮人區”,或通稱為”好區”、”壞區”。由於好壞區環境相差非常巨大,基本上來說,富人區街區環境優雅,整體而言治安較好,窮人區則社區環境雜亂骯髒,並可能存在幫派窩點等問題。

剛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新移民,該如何區分”好區”、”壞區”進而選擇定居落腳的住所?最簡單的社區分類,可從該區域的學區和平均房價作為區隔。學區好的社區,通常房價較高,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也較高。因社區居民普遍為高收入家庭,因此高學歷教育背景的居民比例也較高,且也比較會關心社區環境與治安的動態。

儘管在大都會中,好壞區通常是混雜在一起的,以洛杉磯市中心為例,遊民聚居的貧民窟(Skid Row),和居住於市中心中產階級白領偏好的小東京社區,僅相隔一、兩條街的距離。徒步慢行於街頭,便可清楚感受到街區的差異,可能前一條的遊民巷在路旁滿是垃圾,但一到小東京區便可看到兩旁林立新建的高檔公寓,區內多個商場也是洛城居民休閒、娛樂、購物的不夜城。

Rose Hills 玫瑰岗纪念公园 福地 中文专线

造成美國社區壁壘分隔的原因,歸根究柢緣起於”種族隔離”政策。由於美國在60年代中葉以前,仍實行著惡名昭彰的《吉姆.克勞法》(Jim Crow laws),在此法標榜種族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下,不同族裔民眾居住於不同社區,形成了區隔鮮明、壁壘分明的白人和有色人種社區。而有色人種社區的公共設施,普遍來說是較白人社區落後或不足的。

儘管在50年代至60年代活躍的非裔民權運動後,狀似賦予全民平等但不同族裔享受權益是不平等的《吉姆.克勞法》已被廢止,但美國各社區傳統的區域分隔已經形成。族群社區迄今依舊存在,但與過去是依照種族劃割的模式不同,當前社區的區域分割,主要是依照居民的經濟水平而定。

以洛杉磯為例,上世紀40年代前,洛城市中心是重要的政經工商區域,甚至有百老匯街這類不夜城娛樂區域,但在美國40年代第二次人口大遷移下,非裔民眾大量遷居到西海岸,試圖進入蓬勃的國防工業產業工作,讓洛杉磯非裔人口一下從4%暴增到14%。而原先以白人居民為主的洛市中心。也因非裔居民大量進駐,讓越來越多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家庭往郊區遷居,造成了洛杉磯市中心沉寂半世紀的緣由。

在種族限制的住房歧視法規下,非裔、西裔、亞裔被侷限在洛杉磯南部和東部,形成了各自的族群社區。也因房地產規範的族群區隔下,直接影響了少數族群社區的教育環境和就業環境,在教育資源和就業資源平均落後於白人社區的狀態下,少數族裔社區普遍的家庭經濟當然會較差。

有時從街景圖,即可了解區域環境。Google街景截圖

60年代民權運動後,因社區無形地被切割劃分為不同區域之下,犯罪分析學興起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(GIS),結合人口普查、地區商家登錄等統計資訊,架設了「犯罪地圖」(Crime mapping)藉以分析區域的犯罪趨勢和模式。美國司法研究院則於1980年代中,向各區執法機構推廣「犯罪地圖」的運用,作為維護社區安全的輔助應用模組。因為透過犯罪地圖的建構,可讓執法當局一目了然區域中常常發生犯罪的街區,進而可應對規劃社區巡邏與預防犯罪教育等政策。

本網站內容嚴禁未經授權轉載、複製。本網站僅為一般訊息平台,所發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,不構成任何投資、購買、要約等建議,不對資料之完整性、精確性等作任何保證。

发表评论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