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導演「講述」奉天戰俘營黑幕 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首映衝奧


錢美臻洛杉磯報道

二戰期間,日軍俘虜了數十萬盟軍戰俘,在日軍數百座戰俘營中,以關押盟軍高級將領且具高死亡率的「奉天盟軍戰俘營」,是二戰期間日軍標榜的「模範戰俘營」。由奧斯卡獎得主李察.安德遜(Richard L. Anderson)擔任導演的紀錄片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(Behind Bayonets and Barbed Wire),除計畫申報奧斯卡獎外並將在11月上映,為公眾揭露「奉天戰俘營」鮮為人知的黑幕。

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導演李察.安德遜(左)和夫人張曼君(右)。錢美臻攝
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導演李察.安德遜(左)和夫人張曼君(右)。錢美臻攝

李察.安德遜提到,他是在偶然的機會下,因閱讀了一本書談到奉天戰俘營,繼而引發他對這段歷史的研究。他特地前往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檔案館(US National Archives),調閱二戰戰俘營相關的影片,確認檔案館中確實有相關的紀錄史料,讓他更確定要拍攝一支影片,得以讓後人銘記這段悲慘的歷史。

李察.安德遜指出,他透過美國退伍軍人協會聯繫到數位仍存活的盟軍戰俘。這些倖存的戰爭英雄現已高齡92歲至98歲,他們居住在不同州偏遠的小鎮,因此他橫跨美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,來拜會和訪談這些退伍軍人。其中歷程並非一帆風順,至些耆老都有不同的健康問題,有時他到了當地但臨時訪談者會因生病而取消會談,甚至有一位訪談者在採訪後不久就辭世了,這精力更激勵他,要儘快把戰俘的故事重現於世,因為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。

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。電影劇照
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。電影劇照

對李察.安德遜來說拍攝這支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戰俘們對是否想要報復日本人的回應。他說,當時美國並未有專業的「創傷壓力症候群」(PTSD)研究,因此這些二戰回歸的軍人返鄉後,在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下便回歸社會。他訪談的老兵們儘管曾受過殘暴虐待,卻都以堅韌的意志力克服了「創傷壓力症候群」,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放下仇恨。

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透過訪談9位美國二戰老兵的戰俘營經歷,和1位澳洲籍盟軍戰俘的親眷對父親的回憶,經由嚴謹瀋陽現場考證與訪談日軍護士等多方面的影像紀錄,在二戰勝利70多年後的今天,透過一支99分鐘的紀錄片,讓觀眾能了解到二戰期間日軍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的暴行。

李察.安德遜夫人前美國教育部助理副部長張曼君表示,這支影片不光呈現出日軍戰俘營的殘暴,也有人性的光明面,多位採訪人對當時日軍占領區,中國民眾對盟軍的幫助印象深刻,有民眾偷運地圖給盟軍,希望幫助他們逃走,也有農民偷偷從袋中撒下食物,讓飢餓瀕死的戰俘能延續生命。

已計畫申請角逐奧斯卡獎紀錄片項目的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,即將於11月11日至17日在洛杉磯Laemmle Music Hall,和11月18日至24日在紐約Cinema Village放映。

《在刺刀和藩籬下》電影預告片如下:

本網站內容嚴禁未經授權轉載、複製。本網站僅為一般訊息平台,所發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,不構成任何投資、購買、要約等建議,不對資料之完整性、精確性等作任何保證。

dr. lee sun for irvine mayor 尔湾市长 孙立清